有位外國媒體人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深有感觸的寫道:美國的競爭優勢是創新,日本的競爭優勢是質量,德國的競爭優勢是執著,而中國的競爭優勢是學習。在他眼中,整個中國人都是學習的民族,中國企業是一臺學習機器,而全世界都是中國人的學校。
快速學習能力的確是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人說中國農機落后于歐洲、北美和日本30%,那么就意味著前者是學徒,后者是老師了,既然前面有老師,后進者的中國企業就沒有必要從無到有的搞全新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先要當好學生,迅速地學習和吸收老師的成熟技術、成熟的產品和成功的經驗,以減少走彎路和加快速度。
在說到學習能力之時,我們不得不直面模仿。實事求是地講,中國農機企業的模仿有很多變成技術侵權和專利侵權,前不久還有某日資企業狀告國內某企業專利侵權,雖然有不少這樣的案例,但是無法否認中國企業的整體學習能力,特別是中國企業的創造性模仿能力。
在這里有必要為模仿正名。很多人把模仿當作創新的敵人,“創新是舊元素的重新組合”,只要不是簡單的原搬照抄,能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提升或優化就是創新,模仿并不是原罪,事實上模仿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美國管理學家第一次提出了“創造性模仿”的概念,管理大師德魯克在其名著《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將創造性模仿發揚光大,認為這兩個似乎矛盾的詞完全可以整合,而且更多更重要的創新就是創造性的模仿。
關于快速學習能力和模仿式創新,在這里有個典型案例:日本某知名企業一直把中國市場看作低端市場,采取“撇脂戰略”,也就是把在日本市場上過時落后的技術和產品投入到中國市場,對于日本市場上最先進的設備不會投到中國市場,這樣做是為了延長技術和產品的壽命,是為了“撇”取市場最豐厚的利潤,針對該企業的這種戰略,國內某知名企業學習和借鑒該企業在日本本土的最新技術和機型,在消化學習的基礎上投入中國市場,一舉在技術和產品上超越了日本企業,產品一投入市場就顯示出巨大的競爭優勢,從而一舉奠定了在中國市場的行業地位。
筆者認為國內農機企業在還未進入如華為公司所謂的“無人區”之前,仍是要有學徒心態,只要是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完全可以采取快速的“拿來主義”,在學習的借鑒的基礎上迅速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拿來主義”不可恥,可恥的是落后還不愿意學習。
馬鞍山銳生工貿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橡膠制品企業,產品主要涉及聯農牌高品質農機V帶,聯農牌高品質工業V帶,銳生牌高品質橡膠件等,其中聯農牌農機V帶在全國銷售處于領先地位,給國內主流品牌廠家進行配套,沃得農機、中聯重機、星光農機、勇猛機械、金大豐、英虎、愛科農機、犇牛機械等。聯農牌產品以其品質保障和售后全面贏得用戶的廣泛認可。2022年公司將繼續嚴把質量關,細化服務流程,向“世界一流高品質農機膠帶供應商”繼續前行。聯系電話:400-888-8768